论坛管理 发表于 2007-9-3 18:28:02

苏丹:原创设计不等于吸引眼球!

  说话严谨,不善言辞go2map的苏丹谈到中国原创设计,话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了,尽管之前从未谋面,我所了解的苏丹也只限于文字与图片,但我相信此刻他的内心是汹涌澎湃的.作为当前中国设计教育机构的最高学府的职业教授,他说自己现在最大的转变是由原来注重机会到现在的开始注重态度,当自己在课堂上高谈阔论的时候就会想到,自己的某些作品是不是就是自己谴责的东西."以前是光拉车不看路,现在天天看路!".苏丹如此描述自己从设计者到教育者角色的转化过程.
  在设计文化的话语权还在西方国家手中的时代,中国设计将如何来融入国际化的潮流,中国的设计力量又如何为中国争得世界设计舞台上的话语权?游离在设计师和教育者角色间的苏丹将会如何思考?

  本期人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 苏丹
  采访时间:8月31日
  采访地点: 搜狐嘉宾聊天室
  主持人:戴蓓

  嘉宾档案:(详见文章最后页)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 苏丹

  1967年2月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
  1988年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93年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88年至1991年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任教;
  1993年至今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任教并担当系主任;
  现任职务: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建设艺术咨询研究所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明式家具研究会副理事长;
  中国山西大学客座教授;
  中国云南大学兼职教授;
  
  以下为采访全文:
 我最喜欢焦点房地产网的头衔
  【主持人】:各位网友、各位设计师,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光临搜狐嘉宾访谈间,今天我们请到的在线嘉宾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苏丹老师,今天我们要谈的话题是关于中国的原创设计。我看到苏老师的简历,有很多的头衔,这么多头衔当中你比较喜欢哪个头衔?为什么呢?
  【苏丹】:我觉得人热衷、关注的焦点会变的,一个年龄一个样。我最近比较关注的是家具,比较喜欢那些小设计,比如一个小的工业产品,甚至一个小的玩具,甚至跟服装有关系的一个箱包。
  【主持人】:所以您最喜欢的头衔是明式家具研究会的副理事长。

http://homeimg.focus.cn/upload/photo/zjm_photos/3496/245/2454822.jpg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苏丹  【苏丹】:现在我是作为一般的会员了,但是还是非常喜欢。
  我的设计冲动在21世纪以后才被激发
  【主持人】:我看您从刚开始念本科到现在从事的研究领域,都是跟设计有关系的,您对设计的兴趣源自于哪里呢?是什么时候产生要从事这样的行业的念头?
  【苏丹】:设计的兴趣应该从21世纪以后,原来都是比较被动的一种方式,因为我读大学是80年代初期,80年代初期中国那时候对设计是没有概念的,只有机械设计、精密仪器设计、机械制造设计、自动化设计,跟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设计是很匮乏的,应该说那时候对我们来讲百货商店橱窗是最有设计感的,其实就是用一些色块、泡沫块摆摆形式,把服装很好的摆一下。
  对设计感兴趣入道,还是由美观进入的,我觉得个人很长一段时间对设计的认识都是这样的。我最早从事过建筑设计,又进入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这个领域,所以可能比较全面了。但是我觉得真正对人影响比较大、对一个设计师素质影响比较大的应该是小东西。就像建筑师首先要会做房子,房子做不好要一下子做一个航空港我觉得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人们最熟悉、最亲切的东西能够把你最原始的东西、最本色的东西能够表现出来。对设计来讲,比方说对身边一个小的椅子的认识,你对一个灯的认识,你对一个平常生活使用的器皿的认识,比如一个茶杯、一个壶和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是最重要的。
实际上现在喜欢设计以后,我觉得我是在补原来的课,成长的过程中得有一个阶段,这个东西我是缺乏网络超女的,我想我这个年龄的设计师,不管成功与否,可能都是这样的,都是缺的,因为那个年代确实最需要这种养分的时候生活是很苍白、很贫乏的,什么都没有,那个时候服装是单调的,时尚也就是自行车那几个款变来变去的,生活很简单。现在就不一样了,生活丰富以后,现在设计师的素质,对形式的感觉,和我们那批人还是不太一样,但是我们可能懂得道理,但是缺乏感性的一种培育。
  【主持人】:对,生活积累不一样,那种生活状态下可能生活很苍白、很贫乏,但是他们的生活感悟能力是极强的。60年代的人和70年代的人生活积累是不一样的,所以感觉做出来的设计作品也是不一样的。
  【苏丹】:对,反差应该是很大的,所以受众面应该有所区别,比如什么年龄段的人,当然也有年龄段和他所创作的对象不在一个层面上,也有这种人,就是反串了,有可能年纪很大的人很喜欢很时尚的东西。但是中国比较特殊,因为中国生活最贫乏的时候恰恰是欧美发展最快的时候,要说再往前三四十年代,有可能城市这种视野看到的东西可能是差不多的,我记得好像在哪个展览馆看过,当时在老上海使用的好多家具,其实那个时候欧洲的先锋设计在上海已经有了,但是五六十年代没有图行天下的、七十年代没有的、八十年代初也是没有的。

论坛管理 发表于 2007-9-3 18:32:35

  设计师和教育工作者我更喜欢后者
  以前光拉车不看路,现在天天看路!
  【主持人】:我也看到了很多关于您设计go2map的作品,包括建筑设计,还有室内设计的一些案例,我想问您的设计灵感是从哪里来的?
  【苏丹】:其实我现在设计作品到了一个越来越少的时候。
  【主持人】:因为有课程、教学方面的任务。
  【苏丹】:现在作为职业教授了,教育是我的本职工作,不再把设计作为本职了。
  【主持人】:这两个角色你更喜欢哪个?
  【苏丹】:我喜欢教育,教育是改变人的,改变了人实际上就改变了物,这个东西很关键,而且有可能你改变人是改变一群人,不是说改变单个人,改变他的观念、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是很重要的,我觉得设计现在对我们来讲可能往往是我们建立了一种学术观点以后,希望通过设计来把这种观点进行实验,实验如果觉得满意可以进一步推广,大概是这么一种方式。所以我觉得设计作品搜狗的数量反正这两年是比较少的,但是恰恰我觉得,这两年没有天天去做设计的时候可能对设计的那种判断我觉得有大幅度飞速的提高,就跟原来是不一样的,这就是经常我们说有的人光拉车不看路,现在天天看路,看的很清楚的时候再拉的时候可能用不着看,可能跑的飞快,是这么一个关系。
   室内设计界缺少理性工作方式
  【主持人】:聊聊我们中国设计师,您觉得中国设计师最缺少的是什么,是缺乏设计方法还是缺少国际化的视野?
  【苏丹】:都有,国际化的视野是最朴素的东西,就是环境,耳濡目染,要看到周围的事物精彩的东西,缺了这种养分一样,就跟细胞缺了细胞液一样,你说再生长,核心的价值在、核心的构造、机能都在,但是可能发展不起来。所以我觉得国际视野是很重要搜狗的,现在我们年轻的设计师经常给他们提供一些看世界的机会,但是也比较难,现在我们看世界的机会,如果说守在北京,通过北京这么一个窗口来看世界这是一种方式,但是这种方式看到的不全面,有时候我们想把学生完全置换到另外一个环境,像被突然扔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这对他振动是很大的。我们现在跟韩国这方面做的比较好一些,因为经济,包括距离、文化习惯比较相像,但是韩国现代设计上确实比我们走的更早,更纯粹一些,我觉得国际化的视野是非常重要的。像从个人的成长经历来看,我现在一年要出去四五回,要看各种各样的展览,在北京也要看各种各样的展览,有艺术展、有设计展,甚至要看各种各样关于一些学术的文章,有的涉及到美学的,有的涉及到伦理学的,都要关注,我觉得这是很宽的视野。现代设计实际上起源和发展都是在欧美这个领域里,所以我们讲国际视野实际上就是看欧美,通过日本和韩国可以间接的看到,但是我觉得要看最本来的、最真实的状态这是很重要的。 除了这个以外,刚才你还问到设计方法的问题,设计方法实际上是一个教育问题,这跟教育是有关的,到底怎么去做,我们现在已经目的很明确了,要做什么东西,怎么去做,这里边有一个具体的方法,面对工作的一个目标怎么去解决。中国的设计界缺乏的东西,实际上缺乏理性搜狗的一个思考,尤其在室内设计界缺少了一种理性工作的方式,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么去做才能够更快的去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我觉得是缺乏的,方法非常重要。
   我觉得再一个层次,你思考的这种系统怎么去和社会实现的系统,如加工、制造、制作怎么对接,我觉得比较优秀的设计师这方面肯定是处理的非常好的。这个过程不是说看问题,更多的是看资源,社会能给他解决什么问题他看到了,并不是抱怨,抱怨没有用,这个时候你必须要面对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去解决。比方说室内设计师很抱怨,中国的加工能力不行,实际上这个抱怨没有用,客户要有这种要求的话,就得看社会我们现在有什么样的资源怎么做出来,哪怕手工的模仿机械加工的能力,都是你要看到的问题。

  【主持人】:我可能看到了两种抱怨,设计师会抱怨加工焦点房地产网的缺陷,好的设计理念无法真实地展示.生产工厂会觉得设计师的创意可能单从设计角度来看是挺好,但是真的到实际推向市场上就会有问题.当设计碰到商业的时候又发生很多的矛盾,您怎么看这种矛盾?
  【苏丹】:这种矛盾实际上是方法的另外一个问题,商业是不能回避的,原来的设计教育总是在灌输一种设计里边的精英意识,就是说他要做一个东西的时候考虑的可能是一个非常全局化的东西,我觉得这是过去的一种设计教育的理念基础。但是商业社会这些东西还在变化,跟原来完全不一样,商业社会是一个很客观的东西,如果你的东西再好关注的是一个整体、关注的是一个社会的未来、一个行业的未来,但是假如说在商业过程中被排斥或者不被接受的话等于没有,有搜狐网的人会说这个就等于零,实际上我觉得这么说是有道理的,对于商业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原创设计:原创设计不等于吸引眼球;原创绝对不是一个表面的东西;原创不应该仅仅是靠视觉判断;原创要有一个规则的限制
  【主持人】:有人说现在中国的原创设计就是简单地在追求"吸引眼球",比如我们会看到城市里面很多标新立异的建筑,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您怎么看这个现象?另外,您认为什么是真正的原创设计?
  【苏丹】:首先原创设计肯定不是吸引眼球的东西,因为原来我们没有见过的东西很多,所以拼命的通过一个表面的形式吸引眼球。我觉得这些东西跟毒品一样,人的那种视觉的需求也是刺激越来越强烈,所以现在你看十年前很刺激你chinaren的东西、吸引你注意力的东西现在看很垃圾,根本不关注它了,就需要更多的刺激,通过色彩也好、通过材料也好、通过纹样也好、通过形式也好,一直在变,这些我觉得还都是一个表面的。我觉得表面的东西失控的时候在公共环境是很可怕的。昨天上午很偶然,我在一个社区里看到风尚国际的建筑,我觉得挺朴素的、挺好的,表面没什么变化。那天看到在德胜门的北边有一个建筑,崔凯做的建筑,表面没有什么变化体现的是北方建筑的特点,现在很难得。这是什么造成的?就是说周围群魔乱舞的东西太多了。所以对原创的思考一定是辩证的,不可能一个标准,一元化的东西左右你一直在追求这个东西。恰恰有的时候你发现"有"是靠"无"来成就的,这是一个平衡的关系。
我觉得对原创的认识也是这样的,什么是原创?原创绝对不是一个表面的东西,有可能在形式上是完全一样的,但核心的内容改变了,功能改变了,也是原创。比方说我最近关注家具,我们在南通有一个学生的实习基地,南通有一个能工巧匠这么一个家族,他们已经做到第三代了,在做紫檀家具,他的家具样式还是明式的那套东西,但是全国做紫檀的厂家有很多很多,但是你看他的家具原创在哪儿,如果看了他的工艺、看他的构造你觉得是原创的,虽然形式是一样的,但是视觉上一样手感不一样,甚至说贴近这个家具观赏它的时候,它衔接的方式变了,这是很感动人的,所以它不是一个完全表面化的东西,解决了紫檀的工艺以后,用现在精密仪器或者现在机械制造的工艺和传统手工的东西感觉是不一样焦点装修家居网的。至少原创不应该仅仅是靠视觉判断的,这是一个。
还有一个,原创还是要有一个规则的限制,不能说什么都是原创,有一些东西没有价值的原创,甚至说破坏既定良性价值观的原创,我觉得没什么意思。

论坛管理 发表于 2007-9-3 18:33:46

  设计文化后殖民时期争得世界话语权图行天下的反抗过于表面化
  【主持人】:现在我们看到时尚的话语权似乎都在西方国家手里,尤其是在欧美国家手里,中国设计如何来融入这种国际化的潮流中,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争得我们的话语权呢?
  【苏丹】:这个挺重要,因为5月份的时候我在装饰杂志上写过一篇文章,大概写了6千字,因为当时从意大利刚回来,就是参加米兰设计周,感触非常深,一个是非常羡慕人家,那是一个原创的大本营,基本上他们那个圈子里被认可的东西就是中国必须要接受的东西,就是整个东方必须接受的东西,还有非洲必须接受的东西。我觉得包括一些在情感上没有那种亲切感的东西你都要接受,体觉得惊喜。所以这里边已经建立了一个话语权非常完善的一套机制,大型的展示会、大量的杂志,这种先锋的时尚杂志,大量的评论家,我觉得已经牢牢的控制了话语权。
这个时候你看东方得设计要想翻身,实际上现在已经完全被压了下来,这个翻身是很困难的,但是必须翻身,不翻身实际上还是有一种被奴役的感觉,所以很多人谈设计文化,包括艺术文化,也还是处在一个殖民的时期,就是后殖民的时期。就是你看到这种现象,评价的标准是他们制定的,游戏规则是他们制定的,当你刚学会这个的时候人家说这个不玩了,我玩下一个游戏,你永远是等于在拣垃圾一样的,在消化这个垃圾,我觉得这种状态实际上对于一个大国来讲是不应该的,这种现象让你永远无法自信起来,看到这种东西你真的不自信,自信和骄傲的资本你没有,因为很明显你看到了。任何东西你必须要到欧美,要花很昂贵的机票,要住很昂贵的酒店,你去多那个规则里边,就像穷人的孩子参加富人的聚会一样,你要把最好的衣服穿上,按照他们的规则。这时候对抗是没有用的,对抗只能在心理不是表面,对抗能把你原来取得的成绩重新灰飞烟灭,又变成零了。我觉得真正的一种觉醒的意识应该是潜在的,我觉得日本是很值得中国学习的,现在日本的设计师我们看到,比如中年的这批,出现了那么多全世界很著名的建筑,甚至他们的建筑影响欧美,但是看看这些人是怎么出来的,几代人的努力,前辈是怎么去欧美踏踏实实在那些事务所学习的。

http://homeimg.focus.cn/upload/photo/zjm_photos/3496/245/2454818.jpg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苏丹 包括我在米兰晚上参加设计周的时候,很多日本的留学生在米兰一待都是八九年,我在日本的时候看到一个建筑师意大利待了30年,整个那代人相当于牺牲了,但是他获得了一种比较全面和丰富的信息和文献,他的下一代我觉得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去变。
中国可能这种反抗过于表面化,喊两句口号,实际上这个东西是抗拒不了的,话语权首先控制不了,你的技术条件不行,你怎么办,这个阶段我觉得我们还是能不能蜇伏起来,就是说不动声色的,但是要有一种很顽强的民族主义情结,这个东西是不是应该埋藏起来,在下一代转化,现在有些着急,我们留学出去的人回来一两年想赶快把这个东西贩卖,太急了,这个东西确实是看到的中国人的情形。
看到现在不平等的文化现状,时尚的发布会都是欧美富人的圈子他们去制定的、发布的,哪怕是虚假的一个东西,但没有办法,这是消费文化的特点。
  设计有民族性的界限吗?
  【主持人】:您觉得设计有民族性的界限吗?比如说我在前两天参加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主题叫为中国设计,但是我们看了一下推荐的设计师基本上都是欧美的设计师,我只看到了一个中国设计师,当时就有很多媒体人在讨论这个现象,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苏丹】:没错啊,为中国设计焦点房地产网的嘛,包括欧美的设计师到中国也是为中国设计,而且作为欧美人也并不是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狭隘灌输他们的文化,实际上他们很希望了解中国的问题。为什么在外国掀起汉语热,汉语的教师预测在国外缺乏上百万,他们对中国文化是很渴望了解的。我看过人大教授王玉川写的关于国人学习英语的文化心态,他说外国人学生汉语的心态和中国人学英语的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很渴望在设计里面考虑中国的元素在变,但是他考虑的视角和我们是不一样的,这时候你敢肯定只有中国人考虑的是最真实和最正确的吗?不一样,往往是局外人看的更清楚。包括我最近看史密斯的《第三只眼看中国》,1879年写的,当时他对中国国民心理通过具体现象描述出来的东西,现在你看还是一样,非常鲜活、非常生动、非常入木三分看到骨子里,当然有一些稍微夸大了一些、夸张了一些,但是这些东西往往是我们自己看不到的,比如有一些公共意识薄弱,现在还是这样。
所以说对外来的影响还是态度上一定要公正一些,至于说到这些人为中国而设计,中国人肯定是为中国而设计,也是一种方式,但是现在问题的焦点往往是大量的欧美人在用先进的一种技术理念,我觉得技术理念是肯定的,先不说文化理念是不是先进,技术理念是肯定的,在为中国而做设计。
为中国做设计从字面上看没有别的意思,很简单,没有说非得强调为弘扬中国的文化而设计,没有这个潜台词,我觉得这是正常理解能够接受的。当然咱们很渴望看到至少有一批中国设计师进入到世界的话语领域,但是现在很遗憾看不到,现在不到时候,不要太着急,但是我们已经看到已经有中国的实验室设计师两位已经在美国担任美国著名建筑系的系主任,这也是很可贵的。
但是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一种背景,像我们中国运动员出国一样只是看到中国的市场,可能也有这种成份,但是我觉得这是一种现实,这才就是你的资源。就像我们在意大利搞作品做展览时候一样,跟中日韩三个国家去,欧洲的人就是对中国感兴趣,因为这种地域、这种文化的丰富性和潜在的商业机会,这就是你的资源,不要觉得这不是资源,或者说必须抛开这种资源我们才能表现出我们的英雄本色,我觉得这种也没必要,资源就是资源。

  【主持人】:很多年以来,人们指责中国一直在抄袭别人的设计,但是中国的企业家和消费者都很希望能够看到中国设计师的作品,但是我们发现这么长时间以来中国的设计师并没有成为中国市场的主导力量,您作为一个教育者能不能谈谈这个感受?
  【苏丹】:从教育者不太好谈,我倒觉得本身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企业家里边这种品牌自主意识如果很顽强的话,首先要确立自己的品牌,在各方面,核心技术、形象推广会确立,这是主要的一种诉求,这种诉求带动了选择这种类型的设计,是个社会问题。但是作为设计者往往在这个过程中是很被动的,这里边我觉得谈的可能更多的是一个工业设计的概念。当西方和日本工业加工的能力非常强大的时候你无法对抗,你打自己的品牌和一个民族的品牌就代表着失败,基本上我觉得在过去的20多年里前半段基本上是这样,当然这些年情况越来越好,终于有我们进入五百强的企业了,而且是开始做实业的这种公司越来越多了,可能要好一些,开始有发言权了,开始坐到那个大圆桌上了。
但是设计这时候,我们作用设计人必须谈设计,那就谈设计,就是说强调原创的一种意识,这种原创的意识还是在教育里要坚持告诉学生原创并不是表现得事情,而是要懂得事物的规律,解决问题的规律、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一种东方特点的,因为中国人很聪明,往往通过这个是解决另外一个问题,西方是一种逻辑性很强的推理,可能这个过程是比较漫长的,很严谨的。中国恰恰是综合以后一种模糊性才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这个在设计里面我觉得表现图行天下的很多。
我觉得从作为教育者这个角度,是不是我们应该在教育过程中提倡西方的现代设计里边理性主义的时候,是不是适当的应该加入东方的模糊性,因为现在就像西医和中医这种争论一样,我觉得把中医全部否定掉这是不对的。中医这种解决病症和判断问题的方式,我觉得设计可以借助,号脉感觉到的东西,当然实政要结合,实践主义和经验主义要结合一下,我觉得这种结合是我们东方原创设计的一种希望。
如果说在室内设计这块当然问题又单纯一些了,因为室内设计更重要的往往是营造一种氛围、情感化的东西,像拍电影一样,这个东西很充溢获得独立,因为可以和社会是脱节的,就像刚才看方案一样,评审那些设计师大家在网上提交的方案一样,有的方案就像画一样,在现实中没有什么区别,在北京做成沙滩背景下的场景、做成森林的一个场景、做成奥地利的一个场景、做成一个挪威的场景,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消费文化下都是公平的,人们需要作为设计者提供,你不提供有另外一个设计师提供,是市场的一种规律。但是我觉得在这种小类型的设计,满足大众口味过程中没有过多的约束,公共的场所要做一个原创东西的时候,我觉得是很清楚的,比如中国经济很落后的时候,张艺谋的东西在那个体系就能引起西方人的注意,因为室内设计实际上有工业设计的影子,但是确实还是游离于工业设计之外的东西,个人化因素很强的。

论坛管理 发表于 2007-9-3 18:34:36

  中国设计院校的危险迹象;技巧能力不足
  【主持人】:国外的设计师说我们国内的设计学院是技巧大于创意,您怎么理解这句话?您会带领您的学生如何来吸收国外的设计理念?又怎么把中国的风格和设计理念打入国际市场当中呢?
  【苏丹】:首先第一句话的出处我表示怀疑,到底国外设计师是哪些设计师说中国学院的技巧大于创意,我恰恰现在觉得可能中国设计院校目前走的路有一种危险的迹象就是技巧能力不足,这种技巧千万不要大家误会,想到原来我们手绘表现图画画这种技巧,那个东西我觉得连技巧都不是,那是技巧里边最基本的东西。我觉得这种技巧是不是把创意完成转化的技巧,就是能不能利用社会资源或者利用眼前的工具、现有的材料把创意表现出来,这恰恰是中国设计院校的软肋,太弱了。到欧洲看、到日本看、到韩国看,你看看人家的学生不是在课堂,在工房做东西,我们是在背课本、学外语,这个差距太大了。第一句话我觉得描述的不够准确,实际上技巧我们不是很擅长,这个技巧的定义应该重新定义。
创意肯定是我们一直要培育的,我觉得这种创造性的人才,其实是从欲望和素质里边应该注重培养的东西,但是话说回来了,你现在看看中国艺术院校和设计学院那种考试方式,有几个院校是在考核创意的素质,素描画的死去活来,画色彩,画萝卜、大葱、白菜,和创作没有关系,画一个女青年的肖像这个跟创作有什么关系,这确实是描摹物象的能力,但是这种描摹物象的能力我认为在现代设计观念里不属于技巧。所以这个时候你就看到,学生表面上看画的已经很好了,分数很高了,但是原创的欲望没有,特可悲。说焦点装修家居网的再严重点儿,我现在怀疑若干年以后是不是我们能打翻身仗,我甚至更怀疑是不是没有受过传统正规学院教育的设计师他们有可能是作为一种江湖上的民间的力量上会颠覆院校的这种势力。因为他没有受过那么多严格的约束和考核,他可能是自由的,这个时候有可能他突然接受到一个非常有作用的思维方式情况下有可能成长的更茁壮。

http://homeimg.focus.cn/upload/photo/zjm_photos/3496/245/2454818.jpg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苏丹 实际上院校,我们打个比喻,院校里的孩子像栽在花盆里的苗木,苗木其实栽在花盆里能存活,放到野地里也能存活,在野地里可能死亡率是很高的,但是有可能长的很茁壮,但是花盆里存活率很高,但是不一定很茁壮。但是这个话我也是鼓励更多我们从事设计的设计师,设计师是非常自由的没有那么多约束的东西,尤其是面对着这种私人客户,更多的我觉得可能是一种感性的东西。
  从注重机会到注重态度
  【主持人】:那您认为培养中国设计人才什么样的环境应该是最好的?
  【苏丹】:如果作为一个从事设计工作的人员来讲我觉得现在环境很好,项目多了,有这么多的项目。
  【主持人】:但是项目多大家都作为试验田来做,但是做出来的东西不见的好。
  【苏丹】:这也是我要说的,如果真正作为关心设计这个行业的做学问的一个人也好,热衷于这个事情的我觉得一个教师也好,这么一个角度看,恰恰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国的设计已经很好了,这个时候就好了,因为现在大家都没有时间思考,有问题大家都没有机会考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恰恰是过一个阶段,设计不是很饱满的时候,大家不是很盲目的时候,安静下来的时候,对物质的欲望没有那么高的时候,一年就做几个项目可以了,我生活的要求没有那么复杂,不需要非得在我这一代个解决大的问题,解决各种各样的名车的问题,这个时候可能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开始真正的突破,这是一个规律。
这个时候小设计师开始关注大问题了,小设计师开始关注公共问题了,现在问问自由这种设计师谁关注公共问题,没有几个人关注,生存问题,除了生存以后谁挣的更多的问题、谁更疯狂的问题、谁做的更有技巧更有效率的问题,效率变成了更重要的东西。
比如我还是说意大利,在7月份当时搞了一个米兰设计,就是在今日美术馆做了一个活动,他们那个论坛请我去,那天做了一个发言,那个发言有两位中国人,还有一个就是著名的策展人黄先生,做艺术评论的。我那天非常吃惊的看到,意大利所有的设计师,哪怕很小的小公司的设计师、自由职业的设计师,上去谈的问题全部是谈公共的问题,比如文化现象,设计为什么现在会是这个状态,设计为什么容易被克隆,为什么非得靠知识产权保护才能保护设计等等,说是不是本身这种规则有问题,大家在考虑这个问题,让我很吃惊。我说中国有几个设计师考虑这个问题,你一说那是吃饱撑的,或者杞人忧天,或者装严谨、装沉重,我觉得可能是一个状态,社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大家要关注这个东西了。但是我们还是提倡大家关注这些东西,因为你一直不关注这些问题,可能会很晚很晚才会关注,那个时候就是见封插针时候中国已经没有缝了,全是垃圾,所以提早能够介入这些问题校友录的时候能够更早的有一些人能觉醒。
我印象比较深的,韩国有一个老教授,去年来我们系访问,我特别感动,两年没买过衣服,在韩国教授是很富裕的情况下,家里什么电器都没有,一直是骑自行车,他是有态度,人到了那个年龄以后就开始有态度了,年轻的时候是没态度、没主张的,有态度的时候就开始回避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
我现在的转变是由原来不太注重态度注重机会现在开始注重态度,机会现在对我无所谓了,我现在已经拒绝了好多东西,能不做就不做了,因为没意思,当我在课堂上高谈阔论的时候就想到,自己以前的作品恰恰是不是就是一个案例或者自己谴责的东西,我觉得人应该越来越简单,不要矛盾的东西,这个矛盾的东西学生看来完全把它消解了,更不相信了。现在之所以中国的文化状态是这样,可能是很多老师的问题,说一套做一套,说的很回答,可能做的时候突然小细节就露出马脚来。我们现在的态度,是不是先确定一种态度开始关照自己的行为,尽量不要和那个态度和观点冲突,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我这两天最大的收获。

论坛管理 发表于 2007-9-3 18:35:33

  【主持人】:您自己最满意网络超女的作品是哪个?
  【苏丹】:奥运以后吧,因为现在正好做了一些项目。我第一个作品,那个应该在80年代末期大学刚毕业,做了一个方案,是很大的方案,一个体育馆,结构形式当时很有意思。那个时候自己实际上是不具备那种能力的,但是方案当时被业主选中了,因为结构很有创意,形式也很好。如果翻80年代当时新建筑杂志封面有一个模型,有一个照片是我,封底的模型照片,就是三角形的,像一个旋转的小孩玩的风车的状况,那个就成了一个方案,后来业主选择了一个网架式的方案。
再往后我实际上面对业主的时候好多作品真是不好意思说,确实很惭愧,因为那个时期首先是没有观点,做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应该是做了很多东西,包括清华大学工字厅,原来首都机场贵宾接待室,包括一些剧院,都做过。但是我觉得还是给自己做设计了,大概近三年我连续给自己做了一些设计,比如说在798我自己工作室网络超女的设计,我觉得在那种条件下还是比较有意思的,自己作主,自己按照合理的方式处理,不能按最理想的,但是按照最合理的方式处理。包括798那个地方的书院,把放垃圾的院子变成了798当时最有意思的院子,包括我现在住的房子,还有未来在怀柔的房子,我完全给自己做的房子,为保存那些树木做的房子,这些东西我觉得给自己做的我比较踏实一些。这里面的不足我也敢承认是自己的疏忽或者自己的懒惰造成的,有很多设计责任可以推给其他人,但是我现在不愿意推给其他人,但是确实不是你造成的,是一种客观的条件。另外还有就是积累不够,设计师成熟的年龄我觉得应该是40以后,这是非常好的时期,因为这个时候视野是很宽的、看问题又是很深的,就是两个纬度都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又有了,这个东西已经建构了一个比较合理的工作状态,这个时候机会也容易来,因为这个年龄实际上人比较信任。
我记得前段时间有一个评审会我去参加,中科院的一个总工就说,今天汇报方案的都是一些小孩子,但是作为大学这种设计,当时是做一个校园,都是要在大学生活过,而且很多年的,应该是40以上的,但40以上的人都忙的要命,就是说明40以上的人被大家信任,因为大家相信他的生活阅历。
  【主持人】:那现在40以上的人都在忙什么呢?像您在忙着教书。
  【苏丹】:但是我一年还是要做一两件作品的,比如最近我还想做一个作品,建筑设计的作品,但是我做的可能不是建筑,但是跟建筑的程序完全一样的,我想这个留点悬念,大家将来可能能看到,完全不是一个建筑,但是程序和建筑是一样的,可能是一个消费品,很时尚的一个东西,这是我自己在投入去做。还有可能奥运会会给我们一个机会,因为最近好像看出点希望来,各个部门开始有一些接触,可能会做一些东西。

论坛管理 发表于 2007-9-3 18:36:32

  家装设计师队伍太过庞大,一部分人应该赶快转型
  【主持人】:留下很大搜狐网的悬念,我们肯定会关注。今天您来参加焦点网的2007中国住宅设计明星大赛这个活动,您也是连续两次参加我们的设计大赛,设计大赛应该是全国范围内最基层、最草根的设计师的一些代表,对他们您有一些什么印象?另外,您怎么评价目前中国室内设计目前的从业人员?
  【苏丹】:两年焦点房地产网的印象我觉得还是整体的水平一年比一年强,那种让你一下挑出很多毛病的不入流的东西现在好像很少,我觉得这是整体的一个进步。但是另外一个,你会看到如果希望他做出又很闪光、很吸引眼球的那种东西,就是作品很有灵光的东西,那是少,就是因为作品的类别,这种类别决定了大家是给大众服务图行天下的,首先那个消费群体没有这种欲望,或者说即使有这种欲望的人可能不是找这群人在做,这是我看到的是一个比较悲观的现状,就是说消费者的问题。是不是说在三五年的时候,就是现在尖端的这批消费者组群会进一步扩大,更多的会让个体的设计师参议他们的设计,那个时候水平可能提高了,我觉得更有意思,因为目前提交的东西看,这个东西不好评论。本身东西不行是因为业主就没那个要求,平台也不行。而且作为这个群体来讲不一个看到突破的群体,突破还是实验性、先锋性的那些设计师。主要从事家庭装饰的室内设计师这个群体更多的反映的是一个社会整体的文化状态,不是说出类拔萃校友录的,不是说要面对社会问题通过自己努力去解决的,不是这群人,他没有这种责任,所以他们这批人很快乐,形成自己的圈子,我觉得这种活动很好,大家推杯换盏的,没有什么不好的,大家生活压力很大,建立一种沟通情感、疏通的一种方式。
另外这个群体我觉得应该有一部分人赶快转型,因为队伍太庞大了。
  【主持人】:向哪转?
  【苏丹】:做焦点房地产网的好可以关注一些其他的东西,不一定还关注室内设计,因为我觉得可能这个群落的设计师这两年应该说能力提高的很大,是不是有一些设计师已经做的很好的时候开始关注一些其他领域的设计,比如说对家具感兴趣,比如对陈设品感兴趣了,比如有的专门对软织物这种东西感兴趣了,有搜狗的对灯具感兴趣了,有的对照明感兴趣了,多样化,别跟搞舞美似的,拿传统的方式看谁拼的好,我觉得专业性要加强。
还有的可能走的更远,有的喜欢去做个小首饰,我觉得也可以,做个蛋糕,也需要设计,应该是多样化的。明显的是,将来的社会不一定需要这么大量焦点房地产网的设计师,肯定要有一个淘汰的过程,淘汰是两方面,一方面是不行,另外一方面做的更好的人可能涉足到其他领域里去。
  【主持人】:今天简短的聊天暂时到这儿,非常感谢苏丹老师来做客我们访谈间,大家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在网上留言,可以跟苏丹老师继续再讨论。今天就聊到这里,谢谢大家!

论坛管理 发表于 2007-9-3 18:36:50

  嘉宾档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 苏丹

  1967年2月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

  1988年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93年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88年至1991年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任教;

  1993年至今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任教并担当系主任;

  现任职务: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建设艺术咨询研究所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明式家具研究会副理事长;

  中国山西大学客座教授;

  中国云南大学兼职教授;


  出版专著及论文:

  《住宅室内设计》、《附加校友录的设计》、《当代中国景观设计中的中国意识》、《建筑设计与工程制图》建筑设计篇、 《建筑设计初步与室内设计初步》建筑设计初步部分、 《室内设计经典集》西方室内设计经典篇、“环境艺术中的细部设计”《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理论文集》、“设计师的策略”《中国室内设计师年鉴》“中庸的室内设计观”2001北京室内设计国际学术发表大会、 “住宅中的玄观及其设计”《中国房地产周刊》、 “老年居室设计”《健康杂志》、 “附加的设计”发表于“中日韩”三国设计学术研讨会


  所参加的艺术活动:


  1996年参加中央工艺美院建院40周年展(中国美术馆);

  2000年参加首届“艺术与科学”国际大展,作品获提名奖;

  2001年组织策划“突围景观6人展”;

  2003年作品“北京渡过”参加“第五届巴西圣保罗国际建筑与设计艺术双年展”;

  2004 年组织策划“首届中国建筑艺术双年展”国际公共空间艺术展;

  2005年组织策划“0工场——上班,下班”当代艺术展(798);

  2005年作品参加“后工场——临界”当代艺术展(798);

  2005年策划“样板转化”服装与当代艺术展(798);

  2005年策划组织“一宵幽兰”国乐古曲小型音乐沙龙(798);

  2005年创建首个当代书院——“上下班书院”;

  2005年参加“阁”中国当代艺术展;

  2006年参加第二届“艺术与科学”国际大展;

  所参加工程项目近百项,如山西全晋会馆,上下班书院,宁波bobo城艺术馆等。

  主要设计工程:

  长江三峡库区景观规划、浙江通济湖景观规划、"上上苑"艺术家村落景观规划设计、"程晓光工作室"、"史国瑞工作室"chinaren的建筑设计、沧州工行建筑设计、"海淀剧院"室内设计、"BTV剧场"室内设计、北京国际机场贵宾室室内设计、北京蓝堡国际公寓景观设计……从1998年以来主持参加的工程设计项目过百项,包括建筑、规划、室内、景观及雕塑和壁画等。

获得重大奖项:

1995、1996、1998、1999、2001年获院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1998年获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称号、

1996年获“霍英东青年教育基金” 提名、

2001年获“清华大学优秀中青年教育工作者”称号


工程项目:

天津北运河、    和平里社区中心、国家大剧院景观评估、

北京康堡花园景观设计、 西安紫薇山庄景观设计、吉林解放路景观设计、

浙江台州市民广场方案设计、浙江省浦江县通济湖度假村景观设计、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室内装饰设计、 北京首都国际新机场4号贵宾厅装饰设计、

清华大学工字厅室内设计、海淀剧院室内设计、

中国东方卫星公司室内装饰设计、 华北电力调度指挥中心、

龙湖乐园规划设计、    山东省工行培训中心。

宁波常青藤景观设计、   北京蓝堡国际公寓景观设计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景观大道设计、 北京成双艺术山庄设计

国家体育总局居住小区景观设计、 沧州工商行设计


2001年策划组织"突围"景观设计6人展

2001年参加艺术与科学国际大展作品"积淀goodfeel的断面"或国际评委提名奖

2003年应邀参加巴西圣保罗国际建筑设计双年展

2000年参与策划中国室内设计学会"青年设计沙龙"

yyjjtt 发表于 2007-9-3 22:03:10

苏丹的设计还是不错的。坚持自己的理念和原则

yyjjtt 发表于 2007-9-3 22:03:41

手绘也棒。

小不点 发表于 2007-9-4 18:18:22

有没有作品,可不可以让我看看。我也喜欢这一行呀!

小不点 发表于 2007-9-4 18:20:36

我好佩服他。

乐天 发表于 2007-9-5 09:29:00

厉害厉害!!!
顶顶了..

小不点 发表于 2007-9-6 09:13:03

真的好厉害呀!

cf2nini 发表于 2007-9-8 13:10:01

真的有这么厉害吗??我也来顶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丹:原创设计不等于吸引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