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要建“无摊城市”——可怕的权力妄想症!(转贴)
:D 这里人多,虽然不关家装什么事,但还是发在这吧。想不到引起了这么多滴评论
[香港凤凰网:无摊城市,可怕的权力妄想症]
根据合肥市市容局对市容环境的整治蓝图,合肥市将在今年着力解决沿街倚门设摊、乱停乱放摊位等突出问题,对于占道摊点,市容部门将彻底取缔,有关部门将同时引导经营户入室、入场经营,从而确保06年9月合肥市成为“无摊城市”。(4月8日新京报)
“无摊城市”就是“文明城市”?城市文明、和谐,最主要的标准就是每个市民都把城市当做自己的家园,他们在这里生活得幸福,可以安居乐业。城市中一些靠小摊谋生的人,多是生活困难的下岗职工,虽然在街头摆摊设点有所不雅,但这些摊点方便了群众,也解决了部分再就业者的困境。现在要搞“无摊城市”,可能会让生活处于艰难境地的弱势群体雪上加霜。这对他们来说是一场灾难,而不是“文明”。要知道,在任何时候,民生都是第一位的,老百姓的饭碗比什么“文明”重要。
无摊城市,这完全是一些权力狂妄想出来的文明幻象。“无摊城市”与城市形象、城市品位无关,更与吸引客商投资无关。一个城市到处整齐划一,连巷子里也没有一处摊点,这个城市就靓了,城市品位就高了吗?据报道,美国的大城市纽约也有占道经营。纽约市议会曾提出“人行道摊位修正法案”,要对一直允许的占道经营加以“有条件”限制。纽约市长彭博否决了这个法案,主要考虑是,纽约市应该更有效地利用本市原有的资源,提高公众生活品质。取缔“占道经营”,将使一部分“新移民”、“小生意从业者”的生存权利受到可想而知的损害。
可见,大城市的文明,与是否占道经营并无直接关系。在任何时候,“生存权利”都应该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理念。
一个可能使底层老百姓失去最后饭碗的“无摊城市”,居然是由一个小小的市容局“想”出来的,这多少是一种权力的僭越。这么大的公共事务,应该问一问老百姓同意不同意,更应该通过人大的讨论和审查——可市容局居然自己就列出时间表来了!这是一种可怕的权力妄想症,这样的权力妄想如果不受制约,必定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叹息一声:穷人苦啊,个别地方政府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满足自身的权力妄想,连他们的生计也不顾了。
————————————————————————————
[中国青年报批评合肥的无摊构想:无摊城市”是怎样一个“独创性的归纳” (苏煜) ]
去年、今年,合肥政府两度提出“无摊城市”的概念,引来媒体强烈的批评。对此,合肥市政府保持了长时间的沉默。很明显,这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其所显示出的是当地政府公关意识和能力的低下。终于,在6月13日,我们等来了合肥市政府有关人士就“无摊城市”对媒体的回应,而透过这个回应,我们再次充分领略到“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铁律!(《安徽市场报》6月15日)
合肥市文明办副主任张和龙说:他们提出“无摊城市”的概念,只是一个独创性的归纳。那么何为“独创性的归纳”?他说,中央文明委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曾作出了有关城市摊群管理方面的测评要求,主要就是要求主次干道和重要场所无占道摊点以及无沿街倚门设摊。而这便是合肥创建“无摊城市”提出的前提。
看看,中央文明委的要求不过是主次干道和重要场所无占道摊点以及无沿街倚门设摊,而合肥在“九五”、“十五”期间已经将此上升为“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小街巷规范管理、不脏不乱”,现在又更进一步提出“无摊城市”的概念,这不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又是什么?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合肥市政府有关人士提出了关于“无摊城市”的两种理解:即媒体所做之绝对的理解——就是城市没有一个摊点;和合肥市政府自己所做之狭义的理解——是指城市没有违规的摊点,即在城市不准设立摊点的区域内没有摊点,尤其是主次干道上没有违规的摊点。但是,我们能够满意这种解释吗?
绝对的无摊城市,会使城市里的许多人失去生活来源,也使市民的生活变得极不方便。所以,我们当然希望如合肥政府有关人士解释的那样,“无摊城市”只是一种“偏激的提法,中庸的执行”。然而,我们且不说“偏激的提法”本身便会导致执行上的混乱,单说那“中庸的执行”,现实中有可能存在吗?既然在合肥理解中央精神时,“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那么,合肥市具体工作人员在执行“无摊城市”政策时同样可能比市政府的政策制定者变本加厉。
我不同意把合肥提出“无摊城市”概念的责任完全推给合肥市政府。正如我们在谈到“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时不能把所有的责任推给那些可怜的宫人一样。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是,既然我们知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铁律,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总是把“上有所好”作为社会管理的一个原则?比如城市是不是保留摊点这类事,可不可以交给城市里的民众自己来决定?
——————————————————————————————
[新华网:“无摊城市 ”背后的黑幕] 报载一些城市开始了“无摊城市”建设,俺真要夸夸这些猪头们的奇思妙想了,从“经营城市”开始,穷人们陆续被迫从自己生活了几代人的土地上迁走,到了边远的城乡结合部,暴富起一批房地产开发商,这已经让人诟病许久了。这次又来了个“无摊城市”建设,这绝对不是哪个猪脑子想出来的笨办法,肯定是有利益集团作怪,让一些屁股坐错位置的“公仆”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无摊城市”弊病之一就是违法行政。《行政许可法》第二章第十一条规定: 设定行政许可,应当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发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试想,中国的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小商小贩是非公有制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怎么能取消得了?市场经济就是供求经济,小商小贩是供给需求的重要渠道,怎么能取消得了?
“无摊城市”弊病之二就是漠视人民利益。小商小贩是重要的就业渠道之一,排除一些好逸恶劳的人在外,大多数摆摊做生意的人都是生活所迫,不得不冒着烈日酷暑、寒风冷雨在城市中讨生活,里面有多少下岗职工,有多少“4050”人员,有多少农民工,人均收入多少,有关部门做过统计吗?利用行政命令直接端掉这些人的饭碗,让他们再次流落到失业行列中,有关部门想过后果吗?一些商贩尤其是农民直销自己的产品,不仅能够使利润最大化,也能最大程度地方便市民生活,如今硬生生将这个关系掐断,有关部门不食人间烟火吗?
“无摊城市”弊病之三就是官商结合。毋庸置疑,行政主管部门把街道摊贩取消后,必然要求“入室经营”,这个“室”,肯定是开发商们的某个项目而已,肯定要收取数量不等的费用,工商费、卫生费、摊位费、管理费以及税收等课目加在一起,每个摊贩身上必定要背上沉重的负担。这种情况方便了谁?恐怕是轻松了政府,乐坏了商人,苦杀了摊贩。做小买卖不容易啊,小本经营,起早贪黑,养家糊口,咱们如何忍心向这些人伸手?
“无摊城市”的提出只能证明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无能、无知和无耻,不能给市民提供优秀的、合格的公共产品;只能证明城市管理的无序、无度和无良,不能给市民提供舒适的、安全的社会环境。
其实,如果要达到“无摊城市”是很好办的。其一就是从源头抓起。在规划的时候就为市民想好哪里该建市场,哪里该修运动场,哪里该有公园,其实都有法可依,有据可查的。遗憾的是,因为官商勾结,许多城市规划总是按照房地产开发商的笔来进行,造成房价飞涨、市民生活不便。其二就是放水养鱼。对于小商小贩,可以入室,但是必须减轻负担,把各种不合理的苛捐杂税全部免除。如果这样了有人还到马路上摆摊,你再去管理也理直气壮嘛,至少不会被人泼尿。
俺是十分同情城管的同志们的,因为行政的主观错误,他们被放到第一线的时候,注定要成为“在错误的时间到错误的地点干一件错误的事”这样恶性循环的牺牲品。至于少数素质低下的城管队员,只是这种恶性循环中的催化剂而已。并非“城管猛如虎”,而是“错误行政猛如虎”。既然城市管理的设计就错了,再怎么管理都是错的;既然城市行政的出发点就错了,再怎么管理都是无效的。
因此,奉劝那些热衷于搞所谓“创新行政”的官员们,只要依法行政,只要心里装着群众利益,城市管理其实是很好办的,“顺之如流水,则大道可行也!”早点回来吧,迷途的羔羊!
——————————————————————————————
合肥要搞“无摊城市” 把穷人往哪搁?
在城市中靠摆小摊谋生的是谁?或是生活困难的下岗职工,或是进城打工的农民,无论怎样的身份,他们都是收入很低的人群。高收入者或许看不惯他们的经营之道,但是,这样一个人群,非常现实地存在于我们身边,即使是用强制力把他们赶走,也不能证明这样的人群就会消失。既然有这样的人群存在,政府又不可能包揽他们的生活需求,而总要给他们一个谋生的方式。
握有权利的人不能只想着面子和形象,不能因为一时兴起、头脑发热便要剥夺弱势群体谋生的权利。今天我们如何建设城市?答案应从实际出发,至少不能忽略民生问题。
6月底前全部拆除脏破、杂乱店的招牌,9月底彻底迈入“无摊城市”,近日安徽合肥市市容局提出创建“无摊城市”的目标,在市民中引发争议。一些市民认为,城市中靠小摊谋生的人,多是生活困难的群众,此举措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据《新京报》报道
“文明城市”就一定是“无摊城市”?
大河报 金卯刀
近日,合肥市市容局提出创建“无摊城市”的目标,在市民中引发争议(4月8日《新京报》)。
合肥市开展整治摊点大行动,彻底取缔各类占道摊点和倚门设摊,目的是为了冲刺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但是,笔者非常不理解,“文明城市”是否就一定是“无摊城市”?
按笔者理解,“全国文明城市”虽然涵盖的内容非常多,但有一点,不管怎样,文明城市都应该是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关怀,人与人和谐相处,充满温馨与温情。那些通过摆摊设点做些小本经营、小本生意的下岗工人、城市平民,挣得微薄收入,自立于城市,只要经营合法、正当,就有他们存在的理由,城市里的其他阶层、职能部门,也应当承认其合法的权利,更不能挤压他们本来就已经非常狭小的生存空间。
“无摊城市”自然会使省城变“靓”,表面看上去也能够提升城市的品位和档次,可是,我们不得不明确指出,这样的城市品位和档次不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后的水到渠成,而是在“形象工程”驱动下的脱离实际的外力使然,是一种以牺牲弱势群体切身利益为代价的虚假文明。
“小摊”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市民离不了这样的需求,而更主要的是城市当中确实有不少以小摊谋生的人,他们只能依靠小摊解决生存的困境。因此,如果一个城市在没有替他们另外寻找、解决更好的可以替代的谋生出路以前,再美丽的借口,再高尚的目标,都是非人性化的,也是同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相违背的。
“无摊城市”与困难群体
工人日报 一刀
合肥市市容局提出9月底建成“无摊城市”,在全国可谓首创。其初衷或许不错,但效果未必好,甚至难实现,因为目标不合实际,有悖以人为本。
纵观全国城市,无论大小都有摊点,区别只在多或少,有序或无序。摊点的存在是百姓的需要,对买卖双方都是如此。如果摊点乱摆乱放,堵塞交通,或破杂脏乱,影响市容,当然应该取缔或整治,但若说让摊点在城市生活中彻底消失,则既不现实也难以实现。当然,如果政府动用强制手段“一刀切”,或许在短期内、在一定区域实现“无摊”,但效果肯定有限,不久难免会“复生”。这已经被许多城市的类似“集中整治”实践一再证明了。
更重要的是,在城市里靠摆摊设点谋生的都是百姓,或无业或失业,有“业余”的也是为了多挣几个钱贴补家用。同样,摊点的消费者也大都是低收入人群,为了省几个钱降低生活成本。总之,但凡过得去,谁也不愿站街头。对这些人的困难和处境,政府不能不考虑,不能为了“市容形象”断了他们赖以生活的门路。
城市文明形象的树立和品位档次的提升,与有无街头摊点并无必然的关联。只要不是脏乱差,摊点甚至可能成为一道城市风景,关键在于有序和有效管理,需要政府部门付出相当的努力,做许多细致工作。大刀阔斧“一律取缔”固然省时省力,但最终却未必符合实际和民意。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政府部门改变思维方式,转变工作方法和作风。在治理城市摊点问题上,应该有所体现。
“无摊城市”有违以人为本理念
来源:新京报
日前,新华社的消息说,安徽合肥市市容局提出了创建“无摊城市”的目标,主要措施是全部拆除脏破、杂乱店的招牌,彻底取缔占道摊点,引导经营户入室、入场经营。此举在市民中引发了争议。
这样的城市创建目标引发争议是必然的。正如有的市民质疑:“无摊城市”就是“文明城市”吗?这个逻辑不弄清楚,该目标的正当性就经不起拷问。
在城市中靠摆小摊谋生的是谁?或是生活困难的下岗职工,或是进城打工的农民,无论怎样的身份,他们都是收入很低的人群。高收入者或许看不惯他们的经营之道,但是,这样一个人群,非常现实地存在于我们身边,即使是用强制力把他们赶走,也不能证明这样的人群就会消失。既然有这样的人群存在,政府又不可能包揽他们的生活需求,而总要给他们一个谋生的方式。当然,可以引导经营户入室、入场经营,但入室、入场是要交房租、场租的,提高的经营成本又会成为他们谋生的障碍。
城市中的小摊为谁提供服务?主要还是中低收入者。他们的收入还不足以经常到大超市购买价格较高的生活必需品,也许在街巷深处、城市角落的某个菜摊、某个小商品摊位,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让低收入者能在城市谋生,也让低收入者能在城市低成本生活,这是以人为本的要求。
事实证明,城市化的推行,流动人口的大量存在,建立“无摊城市”的目标永远只是脱离实际的“乌托邦”。只要有低收入人群的存在,只要有市民的需求,摊位就必然存在,如果强制推行,只不过增添了摊主的“打游击”频率,增添了城市管理者“围追堵截”的成本而已。化解之道,还是市民的建议:变“堵”为“疏”,划定“小摊”的经营点,并加强对其经营卫生、时间等方面的管理———惟其如此,方能“双赢”。
违背人本理念,又缺乏现实条件,“无摊城市”终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需要警惕的是,“无摊城市”的目标何以能够以政府部门的工作目标而提出。
这显然是把“文明城市”曲解为“无摊城市”。创建文明市容,没有人会反对,但是,人们需要的市容,不简单的是环境优美、清洁整齐,更包括具有内在人文品质的“包容”———上能包容流光溢彩的轿车楼房,下更能包容蜗居于背街陋巷的谋生者,让城市中的所有人都能安居乐业、幸福生活。一个城市文明之美,如同一个人,不能只是外表亮丽,而更要有一个人文的、法治的、有秩序的、充满温情的内核。
我们已经见证了许多类似的荒唐事:为了市容,江西崇义县曾把县城的沿街流浪乞讨人员和精神病患者集中扔到了邻县的荒郊野外;不少城市划定“禁讨区”,甚至规定在政府机关附近禁止乞讨;有的城市规定市民不得在沿街阳台晾晒内衣裤;还有的城市把低排量的出租车更换成高档轿车,不管市民要为此多掏多少车钱;更有的城市甚至要求收废品的人统一着装、统一用车……
我们曾经多次表达过如下的理念:评价一个城市是否文明、和谐,不是看这个城市的富人们生活得怎样风光,而要看处于最底层的人的生活状况———那些流浪乞讨人员是否得到了积极救助,失业人员的生活是否得到了妥善安置,老弱病残者的福利待遇是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提高;评价一个城市政府及其官员的政绩,更要看看这些不易表现出来、身处高楼大厦后面的普通百姓有着怎样的生活环境。这样的理念是科学发展的理念,是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和谐城市的理念。而“无摊城市”以政府部门工作目标的名义提出,让人们再次感到,这样的理念还有必要重申,践行这样的理念还有许多路要走。
今天我们该怎样建设城市?
在传统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转变的过程中,一个比较流行而固执的思路认为,现代性就是盛气凌人、标新立异的城市建筑,超大尺度的街道和繁华的规模商业。在这种思路指引下,我们看到,现在的大中城市盛气凌人的建筑愈来愈多,而且鳞次栉比,嵌于其中的规模商业也越来越大,而散布于街道闹市的传统文化碎片则渐渐没有了生存的空间。
这样的城市景观,让我们感受到了城市的繁华,也感觉到密集的喧嚣对于人的压力,甚至令人窒息。走过不同的城市,会有相同的感受。思忖起来,正是城市一拥而起而往往又是“仿制品”的新建筑,迷惑了我们辨别某个城市特征的双眼。应该说,摩天大楼越是不停地挤压或者征服街道文化,城市的雷同性就会越大,自身的身份性就越削弱。
城市淡化了自己特殊的历史延承身份,虽然表现了外观上的现代品质,却失去了厚重感。其实,现代的城市文明,确实需要几个当代的偶像式或者叫作标志性的建筑,但却不应该是这些建筑的叠床架屋,反而应该给记载和传承历史文化沧桑的街区留下张扬的空间。
回过头来看合肥的“无摊城市”,虽然有着对脏破、杂乱整治的现实需要,但“无摊”的愿景只是“权力在三维空间上的欲望”,城市不可能绝对地排斥掉地摊,而整齐划一也不是人本意义上的“城市文明”。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解决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从而在整合中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有序的成规模的街头摊点,不只与城市文明不相矛盾,甚至还会发展成为一张城市的名片;而一刀切除,未见得就能增强城市的现代张力。
长期参与中国城市规划的美国规划协会全国政策主任、院士级注册规划师苏解放(JeffreyL.Soule)曾经说:城市是为人民建的,而不是为那些在高空中把城市当成几何玩具的神仙们建的。他认为城市不应该穿“一身俗气的洋裤褂”,而应该是“人性城市”。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应该有一个“起始于弘扬与整合历史与文化的城市视角”的城市规划程序,从市民那里收集所有与前景相关的热点话题的讨论意见,因为他们将不得不生活在城市决策之中。那么,今天我们怎样建设城市,还是多听听市民的意见吧。(燕赵都市报) 伟大的合肥市容局! :D 生活中的确有不方便的感觉,但城市也的确看起来漂亮了许多! 生活中的确有不方便的感觉,但城市也的确看起来漂亮了许多!
愚昧无知!可怜可怜! 下面是引用zxjia_2002于2006-08-08 11:46发表的:
生活中的确有不方便的感觉,但城市也的确看起来漂亮了许多!
愚昧无知!可怜可怜!
老兄说话可否不要这么刻薄?!
政府自有政府的道理,管理是要拿出力度出来才行的,何况治理国家呢!
如果你是当局者你也许狠的多!
这就叫坐在什么位置说什么话啊!呵呵!
你感觉很愤慨,因为拆违可能损害了你的利益啊! 无摊城市既可美化城市,又可让一些非法或者商品来厉不明的小贩们无机可趁,让大家买到的产品都是正规的.打击非法.不知道这个解释合不合理 太长,不过粗略看了觉得还是挺有道理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