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ɨһɨ΢

QQ¼

ֻһٿʼ

搜索
安徽家装论坛管理细则
查看: 995|回复: 0

从安徽第一路到五里飞虹--合肥历史上三次大建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14 10: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48年3月左右,刚刚担任合肥市政工程局局长的刘文潮,启动了《合肥市政工程规划》。不久,一条宽17米的新式马路开始施工建设。这条取名为“江淮路”的新式马路就是现在的淮河路东段,虽然长不足1公里,却是合肥城区第一条现代意义上的马路。

  如果说道路建设史也是一个城市的发展史的话,那么1948年的“江淮路”就是合肥城市化进程的开端。但直到1949年1月合肥解放,这座有着2000年历史的古城也只是一个道路总长度约14公里、主要道路平均宽约5米、且大多为碎石、碎砖和土路的“5平方公里小县城”。

  建国以来,合肥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合肥市市区面积超过800平方公里,正在迈向现代化的大都市。在合肥从小县城到大都市的转变中,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三次“大建设”起了很大的作用。日前,合肥市政协常委、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戴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将三次“大建设”背后的故事和对城市的影响娓娓道来。

  第一次大建设:长江路的“瘦”与“胖”

  站在合肥三孝口天桥上望着长江路上的车水马龙,不会有多少人能想象得出这条“安徽第一路”半世纪前的样子。戴健说,长江路的前身就是解放前的前大街,东起四牌楼,西迄三孝口,抗战胜利后两端分别延伸到小东门和大西门,成了合肥最长、最宽的路。

  “虽然是最宽,也不过五米多。偶有一辆汽车通过,两边行人就得侧着身子靠墙根避让,即便这样,车身厢板还会时不时碰上街道两边商家的招牌。而对门街坊,相互搭根竹竿拴根绳子晾晒衣服,也是常见的景象。”戴健说。

  直到上世纪50年代,长江路才迎来“脱胎换骨”的改造,同时也拉开了合肥历史上第一次“大建设”的大幕。

  1954年,长江路裁弯取直,路面从五六米宽一下子扩展到25米,真正成为了合肥市第一条横贯老城区的主干道。1956年,长江路又浇铺柏油,也成为合肥最早浇铺沥青的道路。1958年9月,毛泽东乘着敞篷车在长江路与10万市民见面,参加过这次“盛宴”的老人们回忆,那时的长江路,几乎有点像北京的长安街一样“神气”。

  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长江路渐渐“神气”不起来了。人口不断增加,车辆不断增加,长江路的交通负荷越来越重,25米的“身段”也开始显得有点“瘦”了。这个时候,有人开始略带遗憾地想起,如果按照一开始的规划,长江路原本要“胖”一点的。据说,1954年扩建时,长江路原本规划拓宽为50米。但在当时,合肥连车子都没有几辆,50米宽在很多人眼里显得太过“奢侈”,最后,长江路“减幅”一半,建为25米。在上世纪90年代的第三次“大建设”中,长江路再次拓宽,从25米扩建为33米。

  第一次大建设中,除了扩建长江路,合肥市还根据“城内棋盘式,城外放射式加环形”的布局,先后修建了屯溪路、濉溪路、合作化路等,并拓宽了芜湖路。虽然都是低级路面,但全市的路网骨架,已经在此次“大建设”中基本形成。

  第二次大建设:20年的“断头”抗争

  今年夏天,寿春路西扩将穿越杏花公园的事情,引起很多合肥人的关注。根据规划,总投资超过2亿元的寿春西路将于今年9月开工,与西边的清溪路连为一体。而在上世纪80年代,35米宽的寿春路的开建,也同样是省城的一件大事,它吹响了合肥历史上第二次大建设的号角。

  与今天的寿春西路一样,当年的寿春路也是要解决两个问题,首先是帮助长江路承担一部分东西向交通流量,另一个则是将诸多断头路打通,让城市道路四通八达。戴健说,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合肥市路旁的破旧建筑和小巷子很多,不仅影响了城市美观,而且也造成了不少断头路。1986年,合肥市成立“寿春路改建工程指挥部”,开始寿春路和蒙城路的扩建工程,一共拆迁房屋6万多平方米,总投资超过3000万元。

  寿春路扩建后,大大减轻了城市中心道路交通流量大的压力。但是,由于杏花公园和环城景区的阻拦,寿春路仍然是一条断头路,无法在区域交通中担负更多的任务。于是,20年后的今天,寿春路再次起来抗争,要彻底与“断头”挥别,成为沟通合肥东西的桥梁。

  戴健介绍说,1978年到1985年,合肥市政府逐年增加对市政基础设施的投资,新建、改建城市干道,并整修小区道路。到1985年,合肥市共有市管道路73条,道路总长105.7公里。但是,随着道路增多,城市建设中的诸多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1983年,合肥成立了“改造工程指挥部”;1986年,《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也经批准。以改造旧城为主的合肥市第二次大建设,在寿春路改造的带动下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第三次大建设:面向未来的“五里飞虹”

  寿春路建好后,合肥市接着扩建了蒙城路、蚌埠路(现长江东路)、蜀山路、金寨路等4个城市出入口,改变了形成多年的合肥城市道路“T”形构架。在第二次“大建设”中,合肥老城区得到了很好的优化。但是,随着城市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过了不到10年,老城区又一次容不下人们的需求。


“五里飞虹”

  1995年的春天,合肥明确提出建设成现代化大城市,城市要向外延伸,辐射更大的范围。而城市的延伸必然建立在道路的延伸之上,随着长江路的拓宽,合肥开始第三次“大建设”,并第一次延伸到了老城区之外。不久,16.8公里的一环路、42.2公里的二环路相继开工,而一个名为“五里墩”的地方也开始屡屡成为合肥人的谈资。

  五里墩因距城五里而得名。到了现代社会,五里墩渐渐成了公共汽车站,但随之而来的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频发,却让五里墩成为西部交通的“瓶颈”。这样的情形,直到1995年的夏天才开始改变。

  当时,合肥市投资2.6亿元,兴建全长1100多米的五里墩立交桥。这是我省第一座高标准公路立交桥,其规模在当时是华东第一、中国第四。这座庞然大物一经投用,便极大地改善了当时的交通状况,它也成为第三次“大建设”的标志性建筑。

  当时也有人说,建这样的一座大型立交桥是“小题大做”了,不如修建2、3个简易的立交桥。不过,很多专家预言,这项工程将在15年以后才真正发挥其作用。而从现在看来,如果没有五里墩立交桥,合肥西部的交通是无法想象的。

  ◆后记

  心比道路更宽广

  回顾合肥市历史上的三次大建设,戴健认为,第一次建设让老城区的道路有了一次脱胎换骨的变化;第二次则是对老城区道路进行升级和优化,但这两次建设都是局限在老城区范围内;第三次则彻底跳出了老城区,让城市的发展向周边延伸……

  戴健说,道路建设带给合肥巨大的变化,改善交通,促进商业中心形成,提高居住水平等,但更重要的是,随着城市道路的不断延伸和拓宽,合肥人的现代市民意识也开始觉醒,合肥人的心境和眼界也在不断延伸、拓宽。

  2006年3月,刚刚经历大拆违的合肥,迎来了大建设的热潮。将庐州古城打造成现代滨湖大城市的梦想,开始向现实迈进。(方润龄、项磊)
a.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