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权凌云作品

图为权凌云作品

图为权凌云

图为权凌云作品
2006年,一个26岁的年轻书家站上了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的颁奖台,“黑马”的杀出,令当年整个书坛刮目相看。
他叫权凌云,1980年生于河南省宁陵县,今天的他,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荣宝斋画院马海方工作室画家,艺术公社签约艺术家,北京博古典藏签约艺术家,在北京乃至中国书坛画界,崭露头角,成为佼佼者。
回望来路,权凌云说:“于我最难忘的,还是1999年那个冬天,19岁的我与著名书法家李逸野先生,上演了一段‘程门立雪’的故事。”
一
1999年冬天,权凌云对他这个19岁的冬天印象尤为深刻,他去拜见开封市著名书法家李逸野先生,那时的李逸野先生已逾古稀。
那天天寒地坼,飘着大雪,权凌云深一脚浅一脚地往李逸野先生家走。他不断地哈着冻僵的手,而内心却像夏天一样火热,那是他对自己书法梦的憧憬。
到达李逸野先生家,正遇上老先生坐着睡觉。家人要喊醒老先生,求师心切的权凌云摆摆手不让。他恭恭敬敬地等在一旁,不言不动。不久,家人再次过来,要喊醒老先生,权凌云再次摆摆手制止了。这样一等就是大半天。李逸野先生醒后,看到一个陌生的年轻人毕恭毕敬地坐在一边,家人忙向他解释,并说这个年轻人差不多已等了一个多时辰。老先生听后,感动不已。
李逸野先生是一个一生充满传奇的人物,又名萧诗寒,1929年生于重庆塾江县,自幼被乡里称为“神童”,16岁考入重庆第一师范,重庆解放的第二天,毅然投笔从戎,参加滇黔剿匪。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新华社战地记者,左腿膝关节和右手臂肘关节被炮弹炸伤,先后三次手术才将残留弹片取出。身负重伤后,不得不离开军营。1956年被安排到《开封日报》工作。
经过金石精神磨砺过的李逸野先生,拥有文人风骨,通身折射着坚韧与正直,传递着沧桑与悠远,弥漫着睿智与童趣。上世纪80年代,先生在书法界已占有一席之地,书法诸体皆能,尤精大草,他吸收古今草书名家之长,力避草书字体“晦涩难辨”之弊,师古而不泥古,鼎故而不逾矩,每幅书法作品,无不在刚毅的基础上强化飘逸,犹如公园里挥舞太极的男儿;无不在沉稳的状态下追求灵动,好象舞台上婀娜多姿的少女;无不在金石与墨迹之间穿行,恰似一个穿越于古今的猎手在通往艺术历程中获取美馔珍馐,先生在实践中率先提出“白比黑更重要”理论,一举打破了千百年来传统的“太极图”式的“循环论创作模式”的羁绊与束缚,从“大空间”中构建立体的创作模式,为当代许多书画家在实践层面破解了谜团,指点了迷津。
其时,李逸野先生在河南书画界已有“鬼才”之称,世有“南有林散之,北有李逸野”之说,更有“怀素之后第一人”之誉。1999年的李逸野先生已70多岁高龄,对艺术的态度更为虔诚和严谨。
得知权凌云在开封当兵,一直热爱书法,差不多也有十多年的临帖经历,老先生便让权凌云写几个字看看。
权凌云认真写下几个字,等待表扬。他以为,李逸野先生即便不表扬他,也会对他有认可,毕竟练了将近10年书法,他甚至有些得意。不想,李逸野先生给他上的第一课,就是对他的否定与批评。
老先生毫不客气地对他说:“你书法还没入门。”
这无异于棒喝,权凌云一下怔在那里,不敢力争,更不敢开口。但李逸野先生接下来的认真指导,让他瞬间又燃起从没有过的自信。
李逸野先生嘱咐他,从写唐楷开始,继续临摹、苦练,并要求他写大楷,10厘米左右,即便草书,也写小草。临了,老先生约下,让他苦练3个月后,再来见他。
那3个月,对权凌云来说,既煎熬,又满怀期待。他倒是开始戒去浮躁与轻狂,辛苦练字。并谨记李逸野先生的约定,少一天都不敢贸然去见。
3个月后,权凌云心怀忐忑地走入李逸野先生家,这次他终于获得了肯定:“书有大进。”
二
权凌云,河南宁陵人,1980年生于黄河故道旁边的一个村庄里,家紧挨故道大堤。
宁陵是一块文化厚土,受大河文明滋养,这里是葛天氏发明葛天乐舞的古葛国,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信陵君的封地,是明朝思想家、理学家吕坤故里,自古人杰地灵。
“书法已成为我灵魂的一部分。”权凌云告诉记者,“我爱书法,先是受喜欢书法的父亲的熏陶,渐渐地,便被书法那独具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住了,黑白之间,灵动的线条,让你无限体验到修生养性的乐趣,感悟阴阳之道的神奇。”
幼时的权凌云见父亲经常在家里练习书法,也很好奇,并对父亲非常崇拜。6岁那年的某一天,他不由自主地拿起一本《颜勤礼》大字毛笔字帖,一张废旧的报纸,一支毛笔,开始了他书法临摹的第一课。他写下的第一个字是“一”。他说,他还记得那时的心情,迟迟不敢落笔,但有一种无形的力似在拖着他,鼓励他,一闭眼,一个歪歪扭扭的“一”落在纸上。当他睁开眼睛,一道崭新的“车辙印”就摆在眼前。出乎意料的是,父亲居然表扬了他,连说:“不错,不错。”并开始手把手教他运笔、顿笔、收笔等各种书法基础知识。
日复一日,废纸篓里堆满了权凌云用报纸临写的颜体大字。有了对书法的痴迷,上学了的权凌云,课外小伙伴们在玩耍,他用铅笔临帖。放暑假时,大人们在树荫下乘凉,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耍,他用小树枝在沙土窝里临帖。一次,权凌云在父亲的书桌上用父亲的宣纸写颜字大楷书,兴致来了,写了一张又一张。写完后喊父亲过来看,不想父亲一反常态,冷冰冰地呵斥他:“这算什么,还差得远呢!”丢下这句话,头也不回就出去了。父亲的这个举动弄得权凌云很尴尬,但也激发了他那股不服输的倔劲,他不但没有就此放弃临帖,而且对书法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当然,现在的权凌云懂得那时父亲的不悦了,他仍心存歉疚地说:“那时我父亲呵斥我,更主要的原因是我还没有写好字,就开始糟蹋宣纸了,还不会爬就学跑了。毕竟那个年代的家庭条件,宣纸对我们家来说可比黄金贵。”
权凌云说他真正有意识地开始书法追求,始于他的12岁生日,那一天,他的父亲送给他一支毛笔,同时也为他戴上了“紧箍”,并严格要求他: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能好高骛远,什么字体都想练,必须老老实实写楷书。
到1999年,入伍前的权凌云已坚持写了6年楷书,并且,凭借相对扎实的童子功,他为自己赢得了非常宝贵的入伍资格。
1997年冬季征兵,当初年轻人入伍并不容易,很多人托关系,找门路。权凌云是农村孩子,父母都是农民,他们找不到关系。而权凌云非常想去参军,只好自己想办法。他打听到县武装部负责征兵的刘政委喜欢书法,便一个人跑到刘政委办公室,毛遂自荐:“我想去当兵,知道您喜欢书法,我想写写您看看。”
刘政委被眼前这个高大、阳光、真诚的小伙子感动了,他冲权凌云点点头。刘政委把他领到自己的书案前,权凌云竭力镇静地铺开宣纸,一笔一划都那么认真、郑重,像书写他的梦想和人生。
刘政委爱才,见权凌云的书法已有些功底,很为他高兴,同时感觉能为部队输送有用人才而欣慰。他不仅拍板权凌云入伍,同时为这个年轻人的前途考虑,将他从38军调到20军,即到开封当兵。
初入部队,每天训练,强化训练,让梦想施展才干的权凌云有些失望。他想象在部队会有更多的时间练字,不想根本挤不出一点空闲,他曾经因为强化训练一个星期没有洗脸。新兵训练后,他当了礼仪兵,可天天站岗,仍没有时间写字。唯有连队出板报时,方能有机会在战友面前“露一手”。
不久,机会来了,他被派去参加放映员培训。培训结束,他当了一名电影放映员,开始有了更多的时间临帖练字。权凌云当了8年兵,8年的放映员。这8年里,权凌云对自己严格要求,每天务必保证4个小时以上的临帖时间。
三
2001年,权凌云拨出一个陌生电话,不想对方很快接了,而且正是他要找的那个人。
这个人就是刘兆英先生,继李逸野先生之后,权凌云师从的又一位书法老师,也是给权凌云艺术人生最大改变的一位导师。
“我年纪大了,教不动你了,我给你推荐一个人,你好好跟着他学。”李逸野先生对求知愈加渴望的权凌云说。
李逸野先生说到的这个人,便是自己的学生刘兆英。当时的刘兆英先生刚刚40多岁,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李逸野先生写了一封举荐信,让权凌云带着去见刘兆英先生。
刘兆英先生当初在开封文联工作,权凌云按照李逸野先生提供的电话打过去,接电话的恰恰是他。权凌云恭恭敬敬地称了一声“刘兆英老师”,而后说到李逸野先生的举荐信,刘兆英先生爽快地说了两个字:“来吧。”
刘兆英先生,1955年5月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开封市文联原副主席,现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南省草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开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作品曾入选全国第三、四、五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五届中青书法展,中日自咏诗书展,中韩书展,国际临书大展。获全国首届“峨眉杯”书画大展赛金奖,全国首届“牡丹杯”书画大赛银奖,河南省篆书、隶书年金奖及河南省第二届书法龙门奖银奖。艺术成就收录于《中国书法大成》《当代艺术家人名辞典》《河南省艺苑英华》等。编著《开封二十世纪书法作品集》,编辑出版“尚意书风”书法丛书,出版个人专著《草书长卷》《岳阳楼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