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代替明朝而建立起对全中国进行统治的政权,在清朝兴起过程中,很多明朝的文臣武将是坚决反对这个来自东北满族建立的政权的。他们或者为明君出谋划策,或者口诛笔伐攻击清朝的统治者,包括乾隆的列祖列宗,其中还有很多人直接统率千军万马与其奋战沙场。而在清朝的统治已经成为事实或即将成为事实时,也有不少人宁可为明君而死,甚至举家殉难,也不肯接受清朝的统治。这就是殉难的明朝忠臣义士。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清朝对他们是仇视的,至少是不感兴趣。
至乾隆朝,清政权已建立百年,其统治愈加巩固。乾隆适应这种形势,大谈清朝为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正统政权,并一反过去,开始表彰明朝的殉难忠臣义士了。
“正统者,继前统受新命也。”按照乾隆的说法,中华民族自周秦两汉始,形成统一局势,汉末分裂为三国后,始有正统之辨。他说,东晋与宋、齐、梁、陈虽偏安江南,乃由西晋演变而来,拓跋鲜卑统一北方地大国强,继之北齐、北周,人口土地数都大大超过南方,“而中华正统,不得不属之宋、齐、梁、陈者,其所承之统正也”。隋朝灭陈统一全国后,北方政权才变成正统所在。唐末藩镇割据,演变为五代,开国皇帝朱温、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郭威五人,或是农民军的叛徒,或是前朝统兵大将。五十余年间政权数易,甚至向契丹称臣称侄,国势衰弱,社会动荡,即便如此,梁唐晋汉周仍是正统所在。赵宋政权南渡后偏安江南,远离中原,辽、金政权相继兴起于北方,南宋还向金朝称侄,“而其所承者,究仍北宋之正统,辽、金不得攘而有之”。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才算承继宋统。至于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率八旗兵入关,“为明复仇讨贼,定鼎中原,合一海宇,为自古得天下最正”。——《清高宗实录》,卷1142,36页。
乾隆还假设说,如果福王朱由崧能够划江而守,保住半壁河山,形成南北对峙局面的话,南明是正统所在。然而,朱由崧置国家民族于不顾,一味追求个人享乐,致使神人共愤,终被清取而代之。据此,乾隆得出的结论是:清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延续的正统王朝。乾隆这一套正统论,似乎大公至正,归根结底无非证明清王朝的合理合法存在。任何鼓吹狭隘民族观念的反清思想都是邪门左道,应当取缔,其用意明显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
承认清承明统,就出现如何对待为保卫明朝正统地位而死于抗清战场的明朝官员问题。乾隆从维护正统观出发,决定对明清之际殉国的士人恢复名誉,给予谥号。多尔衮率八旗兵入关后,就采取积极争取明朝官僚、地主阶级的政策。如礼葬崇祯皇帝,为之建造陵墓,允许明朝官员服丧三天,借以减少汉族官民的抵触情绪。对明朝官员凡归顺清朝者,一律录用。死于李自成大顺军入北京之役的明臣范景文、刘文炳、巩永固、卫时春、张永臻等二十二人还得到了谥号。那时明朝官员对清朝的态度,大致分为两类:以吴三桂为代表的辽东将领投靠清政权,与清朝联合镇压农民军,成为清朝的借助力量;以史可法为代表的南方官僚,虽然也乐于同清朝联合镇压农民军,但希望事成之后,清朝退回关外,根本不承认清朝对全中国的统治。他们先后拥立明宗室建立福王、唐王和桂王政权与清朝抗衡。当清军进攻南方时,很多南明官员不惜流血牺牲拼死抵抗。清军对这些人大肆屠杀,甚至迫害其后人亲属。清初南方之所以流行反清复明思想,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乾隆四十年(1775年),乾隆帝正式发表上谕,称这些人是维护正统的忠臣,应该重新评价,给予谥号。乾隆当然讳言抗清,笼统地称其为“殉难明臣”。在乾隆的上谕中,主要提到如下几种人需要恢复名誉。
死于萨尔浒战役及努尔哈赤攻占辽沈地区中的明朝官员。
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攻明,占领抚顺。次年,明朝以杨镐为经略,杜松、李如柏、刘等为副,率明军约九万人,准备一举消灭努尔哈赤。杨镐以总兵马林为北路军指挥,出开原;总兵杜松为西路军指挥,出抚顺;总兵李如柏为南路军指挥,出鸦鹘关;总兵刘为东路军指挥,出宽甸,四路合围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境内),结果在萨尔浒展开历史上著名的大战。此役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兵连败西、北、东三路明军,明西路军指挥杜松和东路军指挥刘皆被歼。死于此役的还有王宣、赵梦麟、潘宗颜、麻岩等将领。萨尔浒大战后,努尔哈赤乘胜挥军连下铁岭、开原、沈阳、辽阳,进入辽沈地区。明总兵马林、贺世贤先后战死,辽东经略袁应泰自焚,御史张铨当俘虏后拒降被杀。乾隆有《萨尔浒山之战书事》碑文,藏沈阳故宫博物院。 |